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九直播电脑版下载

滴水穿石三十年——县乡村发展协会工作纪实

时间: 2024-07-01 05:21:44 作者:小九直播电脑版下载

  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

  2022年6月,成立于1994年的县扶贫开发协会正式更名为县乡村发展协会,也由此开启了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转型。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我们协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合作,学习历届协会人滴水穿石的工作韧性,扑下身子,助农富民,为射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4年6月6日,县乡村发展协会第五届二次理事会上,新当选的协会主要负责人代表理事和会员们铿锵表态。

  “你们家‘沈晴友’牌鸡蛋已经录入国优品牌网啦!”日前,县乡村发展协会负责人来到沈晴友中草药材养殖场向负责人刘雪晴报喜。“还是多亏了你们当年的帮忙,才有我们家的今天哟。”紧握着协会负责人的手,刘雪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受2010年全国普遍鸡禽流感的影响,以及对中草药喂养模式的初步探索,那一段时间养殖场资金只出不进,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一粒米都买不起,上千只鸡就这样活生生地饿着。正当她走投无路的时候,协会了解到了这个情况,毫不犹豫地拨付了一万元,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那一万元也许在现在看来不算得上什么,但对当时的我来说价值万金。”刘雪晴感慨地说,“它让我有能力也有信心把鸡场运作下去,这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及时雨般的帮助不是凑巧为之,而是基于协会长期的未雨绸缪和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自2006年起,县乡村发展协会前身——县扶贫开发协会,就致力于帮扶资金的筹措。通过挖掘人脉资源、发起捐款活动等多种方式,在2008年和2017年的两轮筹资活动中,成功筹集422万元的帮扶资金,并通过年初支出、年终收回、不计利息、滚年使用等手段发放给合乎条件的贫困户和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协会已累计结对帮扶近2万户,实施种植业、养殖业帮扶项目1.8万个。

  及时雨般的润泽受益的并非一人、一户、一时,而是广泛覆盖到所有有需要的农民。2014年5月7日,一场大火让兴桥镇日新村养殖户周松的200余头羊葬身火海,几乎摧毁了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而随后被检查出患白血病的儿子,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昂医药费,更是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协会及时帮周松协调用地,让他重新养羊,并给予每年两万元的资金扶持。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方式,让周松得以重新站起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如今,他羊圈里的羊已经从仅有的16头发展到200余头,年收入也达到了20万元,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没有协会的帮助,也就不会有我的现在,他们是真的把我们这些困难群众放在心上。”提起县乡村发展协会,周松赞不绝口。

  “这些生产线解决了大问题,让我们实现了由传统的冷冻初加工向现代化精深加工转型,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海鲜产品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销售价值。”走进位于黄沙港镇食品制造业园区内的盐城市怡美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黄鱼、马鲛、鲳鳊、带鱼等各种新鲜海产品被整齐送上传送带,来加工作业……一船船来自大海的丰富馈赠,从这里传至全国各地餐桌。该公司董事长潘凤涛和记者说:“在扩产的道路上,公司曾面临不小的金钱上的压力。不论是扩大厂房还是引进智能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都需要一次性投入上百万元。”幸运的是,在2017年,得益于协会的主动联系和帮助,公司成功对接了60万元的省产业帮扶项目资金和100万元的县镇基本金,实现了扩产增效的目标。

  如今,盐城市怡美食品有限公司慢慢的变成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每年加工水产品20万吨,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成为全县重点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壮大后的怡美也不忘履行社会责任,自2017年起,公司连续多年每年捐资2万元,用于资助困难群众。

  实施产业项目帮扶是带动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如何精准使用政策资金,支持公司发展成为县乡村发展协会思考、探索的关键。

  从最初五台脚踏缝纫机的校办工厂起步,慢慢成长为拥有300多名员工、省内外18个加工点、7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出口创汇企业。宏达针织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令人瞩目,这背后,不仅有企业自身的努力,更有协会的精心灌溉和扶持。自2016年起,县乡村发展协会连续7年每年帮助该企业向上争取产业扶持资金20万元。这些资金无息提供给企业使用,极大减轻了企业的金钱上的压力,使其能够专注于生产和技术升级,逐步扩大市场规模。而宏达针织在取得经济成果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吸纳34名肢体残疾和智力障碍人员到企业接受培训并安排就业,让他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价值。此外,公司还培训了周边不能外出打工的乡邻150多户,通过分送原料到家的方式,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实现增收致富。

  走进位于新坍镇新生村的为平家庭农场芡实种植基地,状似荷叶的芡实幼苗一个挨着一个。该农场负责人尤为平蹲在塘边,查看长势。作为射阳县返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尤为平从“东北服装大佬”变身远近闻名的“芡实大王”,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也为家乡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

  1998年,尤为平远赴辽宁盘锦开办服装厂。13年后,年迈的父母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他决定放弃在外的成功事业,回到射阳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开启新的创业旅程,然而,创业之路并非想象中顺利。复杂的土地问题、空白的农业知识成为困扰尤为平的两大难题。这一次县乡村发展协会再次站了出来,主动帮助尤为平联系农业专家解决技术问题,走访周边农户协调解决土地问题,为他创业初期的顺利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新坍镇为平家庭农场正式注册成立,从种植稻麦到发展芡实种植,农场规模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规模已达5000亩,年净收入可达400万元,获得江苏“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尤为平的成功并没有止步于个人的农场发展,他和记者说:“协会在帮助我的时候总说,一家独大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尤为平采取了大户带小户、合作生产的模式,积极推广芡实种植技术。现如今,尤为平的芡实种植基地已经扩大到1200余亩,辐射带动千秋、四明和开发区等周边许多村落也开始种植芡实。

  无独有偶,千秋镇洪光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海河镇复兴村陈晨家庭农场、盐城市瑞喜味业有限公司……无数合作社、企业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协会的帮助。从提供资金到担保贴息,从技术辅导到渠道联系,县乡村发展协会始终立足平台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为回乡创业人士解决创业初期面临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难题,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和动力。

  常言道“扶贫先扶智”,智慧是脱贫的内生动力,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而教育,无疑是培养智慧的最佳途径。2003年省扶贫协会与国华中学在江苏开展了旨在为优秀的贫困初中生,提供读高中、大学全免费、全供给的优质教育助学活动。县乡村发展协会在得知国华中学的这一教育扶贫项目后,立即行动起来,积极组织筛选和推荐工作,为本地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子争取到宝贵的名额。

  海河镇学生王德亮就是受助的学子之一。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的他患有天生严重兔唇,命运的不公并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孩子,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求学意志。在协会的帮助下,国华中学破格录取王德亮,并出资一万元为他进行兔唇修复手术,让他重新获得了自信和尊严。如今,王德亮正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他说:“我不会忘记自己是如何成长至今的,每一个支持我、帮助我的人,都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我始终等待着学成归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那一天。”

  为了更好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自2014年起,县扶贫开发协会便热情参加“滴水-筑梦扶贫助学工程”和“产业化扶贫助学工程”,每年为全县60名贫困生提供每人2000元的资助,为他们的学业之路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持。至今为止,这两项工程已累计资助了600多名贫困学子,部分学子成功考入985、211等知名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

  多年来,县扶贫开发协会还主动与千秋镇杨氏骨科医院院长杨军、地产企业主姚玉平和四明客籍退休教师徐锁金等社会爱心人士联系协调,积极牵线搭桥,鼓励他们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如今,每年有460多名贫困学生通过结对帮扶得到经济资助,一步步实现自身的求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