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深冬腊月,北风劲吹时,在开平的潭江和苍江岸边都有一道别样的风景——疍家人们把打捞上来的鲮鱼,在船头,或在临水岸边,一排排地挂晒风干,做成鲮鱼干。这种经过“双晒双制”而成的鲮鱼干,成为开平疍家传统美味,成为开平一个地方特产,流传了数百年。
疍家人在珠三角一带存在的历史非常长,而开平市濒临南海,域内河网密布,有潭江、苍江等数百公里的入海河道。随着外来疍家人迁入开平,便形成了以捕鱼为生的开平疍家群体,正因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平疍家人就过着以在内河捕鱼为生的独特水上生活。
在以前,疍家人不被允许上岸生活,近海取材、即捕即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疍家人天天都会收获大量新鲜的海鱼,为了更好地保存下去,他们往往会选择将海鱼晒制成鱼干。开平疍家美食中用这种烹饪技法的典型代表菜式是“鲮鱼干”。开平疍家人常年居于水上,捕到上好的鲮鱼时,将其放在船只甲板晒制,在江风和骄阳的共同作用下,制作出无任何人工添加剂、肉质紧实耐嚼的鲮鱼干。其中,晒制鲮鱼干,成为了他们一种独特的技艺和习俗。
双晒鲮鱼干,选料严格,一般都是选用刚刚捕获的,体型较大的野生鲮鱼。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与其他的鱼干不同,制法独特,需要经过“双晒双制”,共八道工序。首先经过杀鱼、腌味、清洗、第一次风干;然后再次清洗、浸酱、第二次风干。开平疍家人晒制鲮鱼干,都是在船头,或者是在临水的岸边,太阳光足,江风大,特别容易干。经过“双晒双制”的鲮鱼干,鱼干身上油脂尽去,盐份饱满,鱼干肉质更干爽紧密,味道鲜美独特。鲮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晒制出的鲮鱼干别具风味。
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有多种吃法,例如可以烹制出“疍家双晒鲮鱼干蒸腊味”“疍家双晒鲮鱼干炒苦瓜”“豆豉蒸疍家双晒鲮鱼干五花肉”等独特菜式,鱼香浓郁,美味无比,无论是搭配干饭还是稀饭,都是开胃下饭的首选,深受食客欢迎。同时,也满足了成日在江中颠簸劳累的疍家人对生活美食的朴素追求。
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是闻名遐迩的开平地方特产,深受食客欢迎。鲮鱼干晒干后,可以保存很久,很多开平的华侨华人每次回乡后再远赴异国他乡时,都不忘带上几条鲮鱼干,以此慰藉他们的乡愁。同时,华侨华人们也会把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带到异地他乡,作为一种手信礼物,带给当地的朋友尝试,把侨乡的味道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群。
然而,随着疍家人陆续上岸,疍家群体慢慢地减少,“双晒双制”鲮鱼干的独特技艺,已经慢慢的变少有人懂得。双晒鲮鱼干的产量,也在逐年减少。现今,在开平,生活在苍江长沙楼冈河段的温、周、徐等几大姓氏的疍家人,还会按此技艺晒制鲮鱼干。2021年2月,“开平疍家双晒鲮鱼干制作技艺”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恩平县志》《恩平市志》、恩平地方纪实历史小说《南疆喋血记》等历史文献记载,簕菜茶制作在明末清初已经存在,流传至今最少三百年以上。簕菜茶制作是基于独特的恩平簕菜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体现恩平人民利用本地资源,糅合、拓展、传承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智慧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恩平地处广东省西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短夏长,温度、降水、光照等各项天气特征情况均十分适宜簕菜的生长。也正是这种多雨潮湿的气候,导致人们容易“湿热上火”,从而催生出簕菜茶药食同源的膳食文化。簕菜茶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糅合了中国传统制茶部分工艺,加进了突出簕菜茶药用价值的独特工艺,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工艺特色,兼容、拓展和发展了传统茶文化。簕菜茶制作始于方便储存簕菜,流传于民间药用,发展于改革开放后和新时代,逐步向养生保健方向发展,密切契合时代的生活需求。
簕菜茶制作将传统茶文化与当地特有资源和当地人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再现了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蕴藏着当地的文化基因、群体智慧和思想精髓,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元素和内涵,具有珍贵的地域文化传承价值,对推动和促进当地文旅融合,研究民间对当地资源的科学运用,助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均有一定的作用。2021年2月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劳鱼皮角是鹤山古劳镇及其周边地区流行的早餐食品。吃一份鱼皮角,配一份鱼茸粥,就是“水区”人独具特色的早餐。经济实惠,又新鲜可口,元气满满地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传说当地州官在广桥墟吃到以鱼肉为馅的鱼皮角之后,叹为美食,并留下“佳肴清甜爽脆韧,广桥一线鱼皮角”的对联,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常说:“没吃上鱼皮角者不算到过围墩水乡”。
古劳鱼皮角的制作技艺,包括搓粉、片皮、捣馅、包馅、蒸煮一系列程序。其程序有不少讲究的地方:搓粉须用95摄氏度的热水搅拌,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其口感嫩滑;制作鱼皮角馅除了用鱼肉外,还会拌以肥瘦参半的猪肉,另加冬菇、马蹄、陈皮、胡椒、葱花等10多种配料捣制;蒸煮须放蒸笼中用猛火蒸熟15分钟,刚好把馅料蒸熟。
古劳鱼皮角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依托水乡资源秉赋,取自本地新鲜鱼肉;二是适应水乡作息时序,快而不陋,适应本地食客的需求;三是体现水乡自然和谐,为新时代拓展水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抓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融共享的绿色生态理念。
▲制作鱼皮角馅的鱼肉选自当地产的鲜活鲮鱼或鲩鱼,拌以肥瘦参半的猪肉,另加冬菇、马蹄、陈皮、胡椒、葱花等10多种配料捣制。
本项目具有地方文化研究价值,利于研究当地生活民俗与生产民俗;具有文化精神传承价值,是古劳人勤劳、务实性格的缩影,有利于讲好古劳故事、江门故事,进一步激发本地人的地方认同感与自豪感;具有产业经济开发价值,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推动当地传统产业的跨越发展与新兴起的产业的茁壮成长。
现时,鱼皮角的制作在鹤山古劳地区比较普遍,主要以餐饮店制作为主,镇墟上的早餐店几乎都有制作出售鱼皮角,成为当地的招牌美食,传续情况良好。2021年2月,“古劳鱼皮角”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传罗贵及其族人带了一些米团糕充饥。一路乘船而行,途中用水泡着这种米点,靠岸后用水煮热就可以吃,相当方便。这一饮食上的习惯被罗贵一众姓氏承习下来,在当地流传颇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团糍。
黄姓先祖随罗贵到来后在良溪附近的黄洞安居。黄洞人对米点的喜爱程度似乎更高,也更具创造性,食法更为讲究,并在米点基础上,结合珠三角的饮食上的习惯创造出白水角,利用当地的鸡屎藤草制作鸡屎藤糕,逐步形成具有黄洞特色的黄洞米点系列。
团糍一般为过年前后食用,当地家家户户都必须制作,意为团团圆圆。团糍用本地大米打成米浆,放入热锅反复搅拌成米糊米团,之后反复捶打、拉伸、揉压、摔按,直到米团“有劲道”才算完成。
糍必是另一道过年期间的食品,用蒸好的米团捏成小块状,搓成两头尖中间稍粗、长约十厘米的条状。黄洞人一般会配上腊肉片、白菜丝、芹菜大火翻炒,使糍必充分吸收肉与菜的味道,变得十分可口甘香,吃起来既弹牙,又有一些嚼劲。
▲2017年11月5日,在黄洞村民昌哥家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制作白水角。
白水角主要是在酬神的社日和孩子起学(上学)的日子食用。当地人用制作团糍的方法制作粉团,将其搓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白水角。传统的很丰富,每种馅料都要细细切成粒,然后加入胡椒粉、酱油、盐、糖、烧酒、生粉水,各自炒熟再拌在一起。
鸡屎藤糕也是黄洞村的一种特色米点,主要在清明节食用,当地人会以之祭祖。黄洞村鸡屎藤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配的米浆是团糍所用的,更具米味、有劲道,而在制作时,则会一层一层地蒸煮,使鸡屎藤糕的口感细腻。
▲2017年11月4日,在黄洞村民家里,村民去一小块米团用手工捏成圆形米皮,加入馅料。
黄洞米点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历史悠远长久,品种多样;二是各具功用,内涵丰富;三是制作讲究,用料丰富。它是罗贵南迁的遗存饮食风俗,具有历史研究价值;黄洞村人在不同的岁时节庆食用不同米点,有严格的传统制作流程和执著的食用规仪,具有民俗文化价值;在全市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传承推广黄洞米点这一地方特色美食,也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2021年2月,“黄洞米点”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