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风物,湖北有礼。为迎接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进一步打造湖北文化旅游新品牌、新IP,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首届“湖北礼品”评选展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48件入围礼品中,有2件来自鄂州:古武昌青铜镜和武昌鱼。11月15日,极目新闻记者穿越千年历史探访古城鄂州,赏古铜镜,品武昌鱼。
鄂州是湖北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古称武昌,素有“古铜镜之乡”的美誉,是古时与洛阳、绍兴(古会稽)、徐州齐名的“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鄂州有2500余年的铸镜史,出土的铜镜数量居全国之首,涵盖了战国至明清的各个朝代。
记者首先来到鄂州博物馆,在青铜镜馆,如走进半个中华文明的陈列室。透过各个铜镜的铸造工艺、纹饰、铭文,仿佛能窥见那个年代的古人生活。
“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铜镜在古时有哪些用途呢?鄂州市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所长沈辉介绍,铜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供人们完成梳洗的日常活动。不少铜镜都有铭文,铜镜铭文有一部分为吉祥语,表达了人们渴望生活富足、延年益寿和加官进爵等美好愿望。
“在中国文化中,铜镜还具有警戒、自省的意义。”沈所长接着说,虽然清朝以后中国古代铜镜被玻璃镜所替代,但由铜镜衍生出的“镜鉴文化”却依然发人深省。之所以参加“湖北礼品”评选,“一是希望传承非遗铜镜古法技艺,更是提醒我们回望历史、立足当下、不忘初心。”
现代的青铜镜与古时青铜镜制作手法一样吗?记者在鄂州博物馆后侧的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寻找到答案。铸镜室里的青铜镜第二代传承人、47岁的仙有生向记者一一展示了制作的步骤:制范、熔炼、浇铸、研磨……每一步都是手工制作,从黄土加工到原料配比,每一个细节都是古法传承。
“一枚青铜镜手工制作,一般需耗时一个月。”仙师傅介绍,青铜镜是采用古代青铜镜范铸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1比1还原古法工艺和原料配比,以鄂州出土的战国至唐代铜镜为模本,经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制作铜镜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为铜、锡、铅。铜66%~78%、锡20%~27%、铅1%~8%。
2016年,鄂州市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被列为第五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现场看到青铜镜礼品,图案构造绚丽多姿,有栩栩如生的龙虎麒麟,翩翩起舞的凤凰朱雀,活灵活现的奇神异兽,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等等;其大小造型、曲律半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方面十分精致讲究。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伟人诗词使武昌鱼家喻户晓、扬名大江南北,成为湖北的一道招牌菜。2013年,武昌鱼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四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探访青铜镜完毕,记者紧接着来到武昌鱼申报单位——鄂州市绿维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只见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繁忙有序地操作着。
公司总经理彭应龙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道,武昌鱼系列礼品包括礼品武昌鱼、风干武昌鱼、醉武昌鱼等,产品行销国内外。礼品大多数表现三个“绿色”:原料绿色,鲜活鱼全部来自湖北第二大淡水湖-梁子湖水系;工艺绿色,鲜活鱼宰杀加工制作全程低温无菌生产,工艺流程控制在12小时之内;口味绿色,产品零添加无防腐剂。
武昌鱼不是指现今的武昌“鱼”,它是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鲂或团头鳊,肉质细嫩,肥嫩腴美。那怎么样分辨正宗的武昌鱼?武昌鱼头小、颈缩、背弓、鳞片青白。“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尝一尝,13对鱼刺的鱼叫鳊鱼,只有13对半鱼刺的鱼才是正宗武昌鱼。”彭应龙笑着解密。
如果你问一条武昌鱼能有多少种烹饪解法?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会一脸自豪地告诉你:“60多种呢,涵盖蒸、烧、煎、炸、煨、煮和汆等烹饪技法。”
对于首届“湖北礼品”评选展示活动,湖北省旅游学会秘书长刘军认为,这标志着湖北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将迈入以消费内容升级为主导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文旅公司可以提供优质旅游商品供给,形成湖北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同时,也将进一步夯实“灵秀湖北,楚楚动人”的形象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认为,鄂州古铜镜是湖北铸造工艺的代表之一,武昌鱼是湖北知名美食之一。单一的文旅产品既不符合市场需求,制约了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湖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文化层面来看,前者作为一种铸镜艺术,后者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二者同时入围“湖北礼品”候选名单,彰显了文旅融合的正确选择,这也代表着文旅产品的打造一定要坚持文化内核,如此才能打造出具备湖北特色的文旅精品。从产品类型来看,前者作为一种古代手工工艺品,后者作为楚菜的当家美食,二者同时入围还表明了文旅产品除了需要文化内核作为支撑,也要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