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九直播电脑版下载

文物话节气——大雪

时间: 2024-06-23 06:45:16 作者:小九直播电脑版下载

  “大雪”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真正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节气,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时更大。我国古代将大雪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说,大雪时节,天气严寒,寒号鸟不再鸣叫;大雪时节,阴气最盛,但是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有求偶行为;“荔挺”是兰草的一种,它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在我国南方,大雪节气有腌制“咸货”的习俗。先将肉抹上盐,加上花椒、八角、香精之类腌制,再把腌制好的肉一层层码在缸里,压上大石头,10多天后取出,挂在屋檐下晾晒干,为迎接新年做准备。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大雪节气吃鱼的习俗。人们认为,这一段时期的鱼肉质更鲜美,营养更丰富,此时吃鱼,不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还能保暖养生。

  今天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雪,让我们大家一起品读文物中的大雪节气,感受古人眼中的仲冬之美。

  时值大雪节气,天寒地冻,唯有松、竹、梅傲然挺立于风雪之中,被喻为“岁寒三友”。

  松,不惧风雪,“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竹,经冬不凋,“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梅,傲雪报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以孤傲坚贞的品格和高雅脱俗的情趣,被普遍的使用于各种生活器具上。

  文中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纹竹节式笔筒。筒体为一枝硕大的竹节,根部萌发出一枝青竹,叶片散开,彩绘的松树和梅花相互依存,构成了一幅工笔“岁寒三友图。”苍松遒劲挺拔,宛如饱经风霜的老者;翠竹清秀俏丽,恰似玉树临风的少年;松竹间探出的那一枝梅花,半开半掩,像山道上巧笑嫣然的妙龄少女。翻转笔筒,内底有红彩“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表明了此器的不凡身份。

  这只笔筒的制作者是清代雍正、乾隆两朝最负盛名的景德镇御窑制瓷大师唐英,他是清代著名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自雍正六年监理江西景德镇窑务前后达20余年。唐英主持烧制的瓷器造型千变万化,釉色出神入化,人称“唐窑”。《中国的瓷器》中这样评价唐窑瓷器:“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此外,唐英还潜心钻研陶务,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编撰的《陶冶图说》,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瓷器生产的20项流程,是我国有关陶瓷制作流程与工艺的第一部系统著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窑瓷器,佳品迭出。如著名的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和行书笔筒、冬青釉隶书“朱文公家训”瓷板、粉彩三果盘、青花缠枝莲花觚等,件件不凡。文中豆青釉松竹梅纹竹节式笔筒就是这里面不遑多让的一件,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

  这只笔筒有两个很突出的特色:一是工艺精湛,以竹节为笔筒,造型别致,釉色青中闪绿,巧夺天工;二是题文较多,诗句“月缕无瑕玉,风弹不调情。”“风过碧天摇凤尾,雨余幽润洛龙孙。”落款“丙子仲夏沐斋制”,除此以外还有“翰墨”“陶铸”“赏心”“芳铭”等图章。笔筒集诗、书、画于一身,相映相衬,浑然一体,再加上胎质凝练厚重,釉色淡雅柔和,实属珍贵。

  在我国南方,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的说法,说的是到了大雪节气期间,家家户户都忙着腌制“咸货”,所以屋檐下就挂上了腌肉、腊肠等,形成了一道诱人的风景。腌制“咸货”需要容器,现在有玻璃、砂陶、瓷器等材质的容器,而在先秦时期,则用青铜豆作为器皿。

  文中的战国错金夔龙纹青铜豆,收藏于山西博物院。豆直口圆腹,两侧有环形耳,下承喇叭形圈足。豆盖呈半球状,比腹略扁一些。盖顶有喇叭形捉手,与喇叭形圈足呼应。盖若仰置,也可作盛放食物的容器。豆盖、器上均饰有错金夔龙纹,足部饰错金垂叶纹,钮缘有斜角云纹。

  1965年,在山西省长治市北郊分水岭的一座大型战国时期的墓中,出土了700多件文物,包括这件保存完整的青铜豆。清除掉青铜豆上2000多年的尘土,它的真面目让在场专家眼前一亮:整个豆身纹饰满密,组合协调自然流畅。匀称端庄的造型,精细的制作,极富变化的纹饰,华丽雅致的风格,堪称青铜豆器中的精品。它给三晋错金工艺源流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是晋式错金工艺的代表作。

  豆是古代盛食器和礼器,最早用来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腌肉等食物的器皿。豆的形状像今天的高足碗,但有盖和圈足。形体主要有短柄豆、长柄豆、方豆、浅盘豆等。豆也是礼制社会里的重要礼器,是古代贵族或君王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礼记·礼器》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最早的青铜豆见于西周时期,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时出现了两侧加耳的青铜豆。豆上加盖则是战国时期流行起来的。

  夔龙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通常以对称式出现。夔为传说中似龙的一种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凡是在青铜器上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紧密关联。而“错”则是一种装饰金属器的方法,在战国和西汉时期很流行。简单来说,就是先在青铜器表面刻出油丝般的细槽,然后把金属镶嵌进槽坑中,整体磨平达到光滑。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腌肉是保存肉类最好的方法。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一条2400多年前战国人腌制的鳊鱼。

  2014年,湖北省荆州中学修建新校区,意外发现了古墓群,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战国时期的一座楚国墓。从出土的物品上看,墓主应该是楚国的一位将军。墓中的陪葬品除了大量的弓箭、铠甲、刀枪外,还有酒壶、青铜器等。更惊奇的是在棺木上还有一条干鳊鱼。

  虽然这座楚国墓已有2400年的历史,可棺木上的干鳊鱼如同是新近做好放在棺木上风干了一样。鳊鱼并没有腐烂,形态完好,保持着肉眼可见的弹性,纹理清晰,就像日常生活中酱油放多了的烤鱼。经检测,这条鱼体内有大量的盐,显然是经过专门腌制,作为随葬品放入墓中的。墓中还有13条咸鲫鱼,鱼腹剖开,被腌制过。这些咸鱼完好无损,历经2400余年,不但鱼肉没有腐坏,而且还散发着很浓的鱼腥味,鱼鳞、鱼刺清晰可见。

  鳊鱼是三角鲂和武昌鱼的统称。今天,清蒸武昌鱼被誉为“楚天第一菜”,和它搭配的是用鱼刺冲的神仙汤。相传在武昌樊口附近,是三国吴王造船的地方。有一天,孙权命人在船上摆酒设宴,以各种鱼为主的菜肴里,孙权觉得清蒸鳊鱼味道特别鲜嫩,连吃3盘,为此酒也多饮了3大碗。孙权用筷子指着盘里的鱼刺,要一位老渔翁说出这鱼的出处。老渔翁说:“这鱼出自百里梁湖。每当涨水季节,经过90里路长港,绕过99道弯,穿过99层网,来到长港的出水处樊口附近。这里一边是港水,清得能照见人,一边是江水,浑得像黄泥汤。鳊鱼喝一口浑水,吐一口清水,喝一口清水,吐一口浑水,经过七天七夜,脱鳞换肚肠,身上的黑鳞变成了银色的白鳞,所以吃起来格外有味。另外,这种鱼的刺,冲汤喝可以解酒。”

  鱼刺冲汤喝能解酒?孙权不信,令人用开水将鱼刺冲汤,他喝了一口,果然觉得提神醒脑。孙权高兴至极,放开酒量痛饮,一气喝了9大碗。大臣们怕他喝伤身体,劝他不要再喝。孙权哈哈大笑:“怕什么?有这样好的神仙汤解酒,我还要再喝10大碗!”从此清蒸鳊鱼(武昌鱼)和神仙汤就出了名。直到现在,武昌一带的老百姓在酒宴之后,都喜欢用武昌鱼的刺冲神仙汤喝。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伴雪而生的梅花傲骨芬芳,是历代文人追求的至臻境界,文房之器踏雪寻梅就成为案头最美的风景。

  文中是明代茶晶梅花花插,原藏清宫南库,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花插是插花用的底座,上面密布尖头铜钉,把花枝插在铜钉上,可成各种形状。茶晶梅花花插为筒状,茶色,梅树干形,枝虬苍劲嶙峋、风韵洒落,展现出饱经沧桑却威武不屈的美。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2枝,花蕾并茂,淡雅有致。器身一面有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出自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

  这件梅花花插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玉雕,格调高雅,技艺不凡。水晶依质色不同有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茶晶产于我国内蒙古、甘肃等地。文中梅花花插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花插的制作匠人是中国玉雕界祖师爷——明代治玉圣手陆子冈。《苏州府志》赞:“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如毫发。”张岱在《陶奄梦忆》里曾说:“吴中绝技,陆子冈治玉之第一”。他的作品,起凸阳纹、镂空透雕、阴线刻划皆尽其妙,尤其擅长平面减地之技法,能使之呈现浅浮雕的艺术效果。陆子冈的玉器十分名贵,苏州直接将他的玉器称作“子冈玉”,当时和唐伯虎的仕女图相提并论,红极一时。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大雪时节,赏玩这件茶晶梅花花插,宛若有梅之傲骨相伴,又似有阵阵梅香扑鼻。

  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节气,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冬日雪景,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山中四时好,雪景更佳耳。”雪景山水不仅是古代文人诗文书画创作中的重要素材,也是中国陶瓷彩绘艺术中重要的纹样题材。

  文中是清代康熙年间制造的青花雪景山水图棒槌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瓶体型硕大,盘口微撇,足底露胎处可见胎体坚实白糯。瓶内外施透明釉,釉面白润细腻,如玉似雪。瓶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其中颈部以没骨法绘翠竹两株。翠竹剑叶弓杆,呈风中摇曳之姿。瓶腹部以米点皴法通景绘青花雪景山水图。整幅画面采用三段式高远构图之法绘制而成,远景青山迭出,云墨幻化,半山楼阁隐现,浓淡笔墨散染树丛,疏密有致,宛如仙境。中景峰峦嵯峨,有凉亭云海,环接江面水岚,远浦归帆。近景孤峰巨石高耸,峰麓古木参天,茅舍半掩,墨染苔地,高下参差。同时,江面及半空留白处,又以极淡之青色晕染,犹如烟云变幻,意趣高远。

  康熙青花器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而最能代表康熙青花艺术风格的就是以山水为主题的瓷绘题材。文中棒槌瓶上的雪景山水图,意境、构图、笔触与皴染均为“米点皴”法,将复古与慕古的情怀从绢纸转移至瓷面,属于康熙朝文人高级定制作品。

  “米点皴”为水墨绘画技法,由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其独特之处在于用饱含墨汁的毛笔以横点密集点山,重点在于“横点”和数量的密集,同时泼墨、破墨、积墨并用,充分表现山水氤氲之气。大雪时节,品赏文中棒槌瓶上的雪景山水,感悟宁静、清净的人文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