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个鲤鱼池全是引来的黄河水,管理上也仿照鲤鱼在黄河里的野生环境,最少养上3年才能捕捞销售,一般5年以上的黄河鲤鱼能长到8斤左右,一条卖240元左右,价格是普通鲤鱼的3倍,而且很抢手,根本不愁卖。跟过去相比,现在鄄城的黄河鲤鱼才算是跃上了‘龙门’。”初夏时节,在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头上的黄河鲤鱼生态养殖基地里,坐在轮椅里的陈西胜正在池间道路上巡塘,并不时指导着干活的工人。
杨屯村是一个滩区村,临近黄河大堤。为了集体增收,2008年村里流转土地,在村头建起养鱼场,却一直经营不善,不仅村集体没收入,村民的土地流转费也多年没有着落。2015年,回村养病的陈西胜将鱼塘转包过来,成立了西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起黄河鲤鱼仿野生态养殖,并注册了商标,让鄄城黄河鲤鱼这个老品牌重又焕发了生机,带动起一方产业。
“当时承包后,天天琢磨着怎么样把黄河鲤鱼恢复到昔日野生状态,先贷款还清了拖欠村民多年的土地流转费,再到处找专家请教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个老品牌。”今年53岁的陈西胜曾一直跑运输,每年都有十余万元收入,但命运在2008年突然急转而下,他患上了椎骨骨膜瘤。从北京做完手术后,便再也没离开轮椅,至今仍在康复治疗,这场大病也花去了他所有的积蓄。“治病和康复花了100多万元,我还是感到很幸运,虽然暂时离不开轮椅,但这不耽搁我做事。”陈西胜笑着说。
陈西胜介绍,“黄河之鲤传说极多,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曾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之说。”其肉质肥厚,细嫩鲜美,体形侧扁而高,背部的鳞片泛着金色的光,嘴巴和尾鳍是红色的。有四个鼻孔,四根胡须两长两短,而普通的鲤鱼嘴上只有两根胡须。在黄河沿岸的村庄,也有“无鲤鱼不成席”一说。
但近些年来,由于品种杂化不纯,养殖方法不当,黄河鲤鱼身价大跌,已不复昔日辉煌。“关键是做好提纯复壮,引进纯种,再培育筛选。同时养殖环境全部仿照野生状态才行。”陈西胜介绍,养鱼先养水,为了引进黄河水,合作社先后投资三十万元布设了引水管道,并高价购进原种鱼苗,在鱼塘内自然繁育。“原种鱼苗一斤就要花30多元,当时就引进了2万多斤,36万尾鱼苗,一下子投进去60多万元。”陈西胜说,掌握育苗经验后,合作社为降低成本,保证成活率,现在全是从野生黄河鲤鱼中挑选纯种,实现场内自繁自育。
目前,128亩的基地内共有8个鱼塘,分布在一条生产路的两边,一边四个,塘边栽满了芦苇,宽阔的水面显得空旷。“芦苇可以净化水质。每个鱼塘面积有10多亩,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水质和鱼的品质,每亩水面年产量控制在2000多斤,而一般养鱼亩产七八千斤。”陈西胜说,虽然产量低,但由于这种办法养出来的黄河鲤鱼与野生的口味基本相同,肉质劲道又没有土腥味,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一般3年出塘、3斤左右的能卖到20元/斤,5年出塘8斤重的鱼,一斤能卖到30元。最贵的是10斤以上,每斤售价高达40元。“如果养到六七年以上,可长到15斤左右,一条卖600元也很正常。”陈西胜笑着说,目前合作社平均年产黄河鲤鱼已达20万斤,年产值五六百万元。
为了提升黄河鲤鱼的品质,陈西胜还别出心裁地把2000斤甲鱼放进了8个鱼塘,实现了甲鱼套养。“采用鱼鳖混养技术,可充分的利用池塘立体空间,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增加单位池塘的经济效益。跑得慢的鲤鱼或者病弱鱼就会被甲鱼捕食,形成自然淘汰,活下来的鱼为生存只能快跑,这样的鱼肉味道才更鲜美。”陈西胜说,没想到这一方法不仅降低近半的养鱼成本,还提升了鱼塘的知名度,慕名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为了方便携带和运输,陈西胜近期又专门引进了密封技术,定制了活鱼真空袋。刚出水的“黄河大鲤鱼”放进袋里,加上一半的水,再充上氧气,鲤鱼就可以在包装袋里存活5天左右。“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长途运输,携带起来十分便捷。”陈西胜说,如今他养殖的黄河鲤鱼慢慢的开始直销,并与快递公司签约。客户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免费送“鱼”上门,即使远在广东的客户通过快递收到的鱼也能保证是鲜活的。
“目前正准备扩大规模,筹建一个占地500亩的国家标准化黄河鲤鱼良种繁殖基地,再建一个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发展黄河鲤鱼标准化养殖基地,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形成综合性产业。”陈西胜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