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著名的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长期致力于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及珍稀鱼类物种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为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合理规划利用奔走呼吁60多年。
今年1月1日开始,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实现全面禁捕,其他重点水域将于2021年1月起实行10年禁捕。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
对此,曹文宣感到十分欣慰:“各地严格落实禁渔令的要求,才有机会让母亲河摆脱无鱼之困。”
走进曹文宣的办公室,能见到各种鱼类标本,书架上、桌上也摆满了和鱼有关的科研书籍和资料文件。听说要采访他,曹文宣转身从书架上拿下几本厚厚的相册,翻看着这些老照片,打开了线年,曹文宣出生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彭州市,那里河流广布、水系众多。家乡清澈的河水、水中欢脱的鱼儿,让他至今难以忘怀。1955年曹文宣从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到
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始了一条与鱼儿为伴的野外科研工作之路。“当时,水生所组织并且开展了梁子湖鱼类生态调查,我负责研究两种经济鱼类团头鲂和三角鲂。”曹文宣介绍说,鲂鱼在民间俗称“鳊鱼”,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昌鱼。
当时梁子湖出产的鲂鱼仅占总渔产量的10%左右。曹文宣认为,鲂鱼出产之所以占比不高,是因为当地渔民捕食了较多的幼鱼。
鲂鱼的体型高扁,体重二三两的幼鱼非常容易被网具大批捕获;如果晚两三年捕捞,每尾鱼可长到二三斤重。在梁子湖鱼类生态野外工作站,曹文宣和同事们经常点着煤油灯,在实验室熬夜观察团头鲂的发育过程,绘制胚胎图。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他得出结论:团头鲂能够最终靠人工繁殖取得鱼苗,并有条件作为池塘养殖的对象。
1962年4月20日,曹文宣在人民日报第5版上发表《漫话“武昌鱼”》一文,详细叙述了武昌鱼的生物学特点和人工养殖潜力。通过曹文宣等人的研究,武昌鱼养殖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从1956年至1983年,曹文宣的野外调查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13个省份,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其中,仅青藏高原他就去了9次。
“那时候的野外科考,没有越野车,没有高端装备。”从曹文宣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中,记者看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简陋的木船和马匹,科考方式是挽起裤腿,徒手“摸鱼”。
在办公室的水槽边,有一个装着鱼类标本的玻璃器皿。“这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在它的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1行大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条裂缝,因而被命名为裂腹鱼。”曹文宣介绍,他和同事们爬雪山、下深涧,长途跋涉于荒无人烟的冰原之上,采集了近百种、上万条鱼类标本,发现了22个鱼类新种。
在此基础上,曹文宣和同事们逐渐摸清了青藏高原的鱼类情况,建立了裂腹鱼亚科新的分类系统。1977年,他在《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一文中首次提出,裂腹鱼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第三纪后期开始的隆起所导致的环境条件变更紧密关联。据介绍,不同高度的垂直带,体现着裂腹鱼类的不同演化阶段,隆起的海拔越高,鱼类的特化程度越甚。由此,曹文宣推论,裂腹鱼类三级主干属各自聚群地带的海拔高度,大体就是高原历次急剧隆升后所达到的高度。
这篇文章为探索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提供了佐证,引起当时科学界的反响,成为
科院重大课题“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的重要内容。该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青藏高原考察期间,因长时间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他患上了白内障,双眼做过多次手术。但他从没忘记大学老师、中国两栖动物专家刘承钊的教诲:“做生物考察,要到野外去。”直到今天,已经耄耋之年的曹文宣仍参加多项科考。
“过去,渔业捕捞的失控,一度成为影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曹文宣心痛地说。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近三四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鳍豚、白鲟已难觅踪迹,中华鲟、江豚也岌岌可危,就连青、草、鲢、鳙等长江“四大家鱼”的资源量也大幅萎缩。
从2002年起,我国实施了每年3到4个月的长江禁渔期制度,这对渔业资源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曹文宣认为,长江中“四大家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5年。他在洞庭湖考察时曾发现,禁渔期刚刚结束渔民就下湖捕捞,很多鱼苗还没有来得及长大就被捕捞上岸。“9厘米长的草鱼、5厘米长的鲤鱼都变成了盘中餐。”曹文宣感慨。
“必须一年365天都禁渔,连续10年,给鱼类繁衍以足够的时间。”曹文宣说,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已受到严重损害,滥捕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曹文宣表示,连续10年禁渔,“四大家鱼”将有23个世代的繁衍,这样不仅有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恢复,更有助于以鱼为食的江豚等重点保护动物的生存繁衍。
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是我国珍稀鱼类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区域。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曹文宣就带领
科院水生所团队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科考。在他们的呼吁下,2005年赤水河流域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成为长江首条实施全面禁渔10年的一级支流。令曹文宣颇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他多次看到“水中大熊猫”江豚现身长江、在水中逐浪嬉戏的新闻。“这说明长江部分江段水质在逐渐恢复,禁渔政策也起到了效果。”曹文宣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