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长江的“眼泪”!大量鱤鱼捕食本土鱼类十年禁渔竟是养虎为患?

时间: 2024-05-11 01:28:59 作者:产品展示

产品详情 PRODUCT DETAILS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真正开始启动,目前禁渔期已经过去三年,长江鱼种资源的变化令人震惊,据渔业部门有关数据显示,生活在长江中的濒危珍稀鱼种数量开始显著增长,在长江流域频频现身,且相比2020年禁渔伊始,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数量和鱼类个体重量等数据均有明显上升。

  一则风靡全网的短视频更是向大家展现了禁渔期对于恢复鱼生态的重要意义:视频中,三峡库区水域中出现了一群体长均在2m左右的鱤鱼,正在结队捕食草鱼,目测有5kg左右的大草鱼被围追堵截,体表鳞片斑驳脱落,尽显自然界的残酷本色。

  一方面,这说明长江流域的鱼生态明显恢复,另一方面也有网友忧心忡忡,十年禁渔,是否会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让整片水域成了捕食者的天下?

  其实,笔者能够理解网友的担忧,但在笔者看来,还远远到不了这种地步,原因如下:

  首先,根据长江流域的相关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20年禁渔期开始之前,长江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共有443种,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均有,举个例子,水域底层的水生植物生长速度快,为何没有到泛滥的程度,原因就在于爱吃水生植物的草鱼兢兢业业的“除草工作”,双方的生长速度才保持在一个平衡的态势中。

  同理,浮游生物是否会泛滥?答案也是不,因为会有以此为食得鲢鳙将其消灭,控制在合理的生态循环范围中,而这些只吃草就能繁衍生息的鱼类,自有鱤鱼这种捕食者会帮助它们合理控制种群数量。

  正是在这样的平衡制约下,鱼类才会各自分工明确的和谐生存在一起,只要不出现人为干预的情况,这个平衡就很难被打破。

  以鱤鱼为例,世代生活在我国水域中的本土鱼种鱤鱼,生存最大的意义就是维持鱼类种群数量的平衡性,这也是自然进化赋予它的“使命”。

  鱤鱼为何会进化成为凶猛的肉食性掠夺者,最终的原因是为生存,就像社会中有打工人、有领导者一样,鱤鱼同样是水生态环境中的“打工鱼”,凶猛的特性会激励其他的鱼种为生存不断的进化,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适应进化的鱼种会通过被狩猎的方式合理的优胜劣汰,迎来灭亡。

  肩负着重要任务的鱤鱼,能够在数千年以来一直和其他鱼种共存至今,足以证明它的价值。

  此外,关于网友担心鱤鱼体型过大,是否会挤压其他鱼种生存空间,导致“养虎为患”的说法,笔者也希望我们大家理性对待,不要人云亦云。

  了解鱤鱼的生存情况就会知道,鱤鱼想要维持自己的生存需求,每天需要摄入自己体重百分之三或者五重量的食物,举个例子,假设一条鱤鱼体重100斤,它一天需要吃三到五斤的鱼,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体型巨大的鱤鱼成群结队,能清楚看到重达5kg的草鱼被围追堵截,恰恰说明禁渔保护政策的有效性。

  试想,如果水域内的鱼数量少,种群少,鱤鱼怎么会长得这么大,种群数量这么多呢?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正因为不缺食物,因此鱤鱼才会茁壮成长,捕猎是它的本性,从生态循环的角度来说,鱤鱼也只是在尽到自己维持平衡的义务,利用狩猎的方式淘汰不适应进化的鱼类,因此,绝不会出现禁渔十年白费力气,为鱤鱼做了嫁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