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今年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数量达到近万尾

时间: 2024-01-19 18:13:17 作者:新闻中心

  鲳鱼,很多市民很爱的一道海鲜,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完全属于野生。可是,这种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海水鱼,因其离开水面就死的特性,市场上从来只见死鲳鱼不见活鲳鱼。权威部门更是预测,根据目前的捕捞速度,10年之后有可能就吃不到这道美味了。

  多年来,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一直想攻破银鲳人工养殖难题,但收效甚微。前天在象山举行的“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会上,宁波大学银鲳研究团队宣布:经过16年的努力,他们成功攻克了种种技术难题,今年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数量达到近万尾,出海即死的银鲳终于被人工养活了!这也是迄今国内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最多的纪录。

  银鲳属鲈形目,鲳亚目鲳科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东海银鲳,肉厚、刺少、味佳,营养丰富,因其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已成为中国名贵的海产品。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量出现显而易见地下降,海洋捕捞产量长期维持零增长,加之海洋环境逐年恶化,银鲳资源衰退更为迅速。

  宁波大学银鲳研究人员和记者说:2013年浙江海区鲳鱼的捕捞量为8.5万吨,比2009年的12.6万吨减少近33%,按此速度,再过10年将无鲳鱼可捕,伴随野生银鲳渔获产量的日益减少,其市场行情报价也逐年上涨,目前市场价是五年前的十几倍,资源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会使银鲳的市场行情报价再创新高。

  东海银鲳作为宁波重要的渔业资源,十多年前,宁波市科技局和市海洋与渔业局就开始前瞻性地部署。宁波大学作为银鲳攻关研究主持单位,联合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及多家企业一同承担。事实上,国际上还没有人工养活过银鲳。连水产养殖技术比较发达的美国、日本也始终没能成功。

  2000年6月,宁波大学银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怀卵亲鱼获得受精卵,首次完成了银鲳人工繁育,获得初孵仔鱼几十万尾,育成幼鱼近千尾,但是没能养活;2001~2003年,他们再次开展了银鲳人工育苗研究,不过鱼苗最长存活了6个月;2004~2006年,开展亲鱼留种养殖工作,能养活,但营养不良……直到2011年,经过反复试验,室内养殖成功,首次人工育苗成功;第二年,首次介入高效天然饵料,大幅度的提升了成活率和肥满度,同时他们在江苏、福建、浙江台州、宁波象山设置5个试养点,探索不同养殖模式,获得了初步的养殖经验,但总体上养殖效果不好;2015年,室内养殖保活个体1000尾,但因感染一种叫‘美人鱼杀鱼杆菌’的病菌,几乎全军覆灭,仅存20余尾。直到今年,团队全面利用活体水母、冰冻海蜇作为营养强化剂,结合病害高效防治技术,成功控制了病害发生,培育亲鱼10000余尾,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成果。

  总之,每一个环节,如养埴环境、饲料、病害,都让研究团队费劲了心血。所以,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地的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这样一个突破,真心不容易。”

  宁波大学的团队曾经培育出过大黄鱼等,也是费了很长的时间,鲳鱼却是时间最久的。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鲳鱼人工养殖为何会这么难呢?

  相关技术人员和记者说:银鲳生性独特,天生无所畏惧,有“遇害不退”的倔强个性,一般鱼类触网即逃,银鲳反而使劲往网上蹭,导致本来一碰即掉的银鳞大批脱落,极易造成个体死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银鲳有“多动症”,始终处于成群转圈巡游状态,体能消耗极大,造成许多个体越养越瘦;银鲳的消化器官和摄食习性独特,长着有名的鲳鱼“小嘴巴”,无锋利的牙齿,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进食,而且食道上存在独有的“侧囊”结构,使食物不能立即进入胃腔,减缓了进食的速度;而且银鲳养殖中暴露出多种病害,主要是“白点病”、“胀气病”、“烂鳃病”、“淋巴囊肿病”等,尤其以“白点病”的死亡率最高,有时死亡高达80%以上,且会反复发作。

  现在,银鲳被人工养活了。但专家们认为,银鲳要真正产业化,必须进一步技术攻关,尤其在种类稳定、病害防控等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对此,徐善良、王亚军等项目研究核心成员非常有信心。据悉,一旦产业化养殖,8个月左右,老百姓便能吃上这种海鲜名品,这也可大幅度的降低其市场行情报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