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如老一辈人口中的阿弥陀佛,高考、考驾照、公务员省考、日常求好运、夜班求保护……锦鲤俨然承载了人们工作与学习中太多美好的希冀“转发这条锦鲤,将会带来好运……”,微博@锦鲤大王的每一条锦鲤微博转发量几乎都在一万次以上,月初转发锦鲤求好运更是超过了十万次。新媒体时代里的锦鲤一键转,仿佛转发键一点便能受到幸运之神的福泽。
那么锦鲤这种生物为什么能代表好运?锦鲤真的比普通鲤鱼高级?它们又为什么长得那般讨喜?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下面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代表幸运的生物。
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是当今风靡于国内外市场的一种高档观赏鱼类,以其光艳璀璨的色彩、千姿百态的斑纹和琳琅满目的品种著称,拥有极高的观赏及饲养价值。
“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由于锦鲤斑斓夺目的外观和健硕悠然的体态充分迎合了国人“锦绣富贵”、“飞黄腾达”等固有审美观,自古不乏文人墨客对锦鲤之美争相称颂。
据史料及古画考证,古人所指的“锦鲤”是一种当今被称为红鲤(Cyprinus flammans Richardson)的红色鲤鱼(图二A和B),是野生黑鲤(又称真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经自然突变而成的新品种,二者均原产自中国。
图二:中国古诗词中的“锦鲤”原型。A-C,北宋著名书画家刘寀的《落花游鱼图》作品中的古代锦鲤(A),此锦鲤仅背部发红而底部纯白,应为如今被称作红鲤的野生鲤鱼(B)。与之相比,如今被称作红色锦鲤的则是一种原产于日本的人工繁育的纯红火鲤(C),这种锦鲤通身赤红,色泽艳丽,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图片来源于网络)
1880年左右,红鲤传入日本,在日本新潟县安家落户,并被当地人称为绯鲤(ヒゴイ)。
随后,当地渔场培育者对这些绯鲤进行了简单的品种改良,至20世纪40、50年代首先获得了一种身披红色和白色鳞片的“绯鲤”品种,并首次命名为“锦鲤”(图三A),即是现代锦鲤的前身。
正宗的红白锦鲤底色纯白如雪,点缀以油润鲜红的斑块,红白撞色产生的强烈视觉差惊艳了世人,也使新潟县渔场一举成名。
如今,经近百年的选育,以新潟县渔场为首的培育者们已成功培育并划分了十三个大类119个锦鲤品种(图三B和C)。
图三:红白锦鲤及日本新潟渔场的风貌。A-B,日本繁育的红白锦鲤品种,以红质厚实,白地雪白著称。C,日本新潟渔场的风貌。每年十月至十二月,来自世界各地的锦鲤爱好者云集此地,选购自己喜爱的锦鲤(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1970年,这种人工选育的日本锦鲤被引入中国,迅速为中国鱼类爱好者所接受,并刺激了中国本土锦鲤养殖业的发展。部分渔场及繁殖者采用日本锦鲤作为亲鲤,经短短数十年也培育出了一些自有的国产锦鲤品种,俗称“中国锦鲤”。
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锦鲤及中国锦鲤,是近百年繁育者融入了大众审美以及个人意愿,经反复杂交选育所得的劳动结晶。但锦鲤缤纷的色彩却不是凭空“创作”出来的。
事实上,最早的野生黑鲤同时具有四种不一样的种类的色素细胞:黑素细胞(可产生黑色素)、黄素细胞(可产生胡萝卜素色素群),红素细胞(叶红素色素群)及虹素细胞(可产生鸟粪素,具有金属光泽)四类。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中国最早的红锦鲤是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丧失的突变体,纯白锦鲤则是黑色素、黄色素及红色素丧失的突变体,而红白锦鲤则是黑色素、黄色素完全丧失、红色素部分丧失的嵌合突变体。
再者,这四种色素的少量增减也有一定可能会对锦鲤的最终成色造成影响,如蓝色锦鲤是黑色素仅能在鱼鳞深处沉积的突变体。
相比之下,锦鲤在观赏鱼市场的另一老对手——锦鲫,其野生型原始种鲫鱼可供“深扒”的颜色则仅有红、黄、黑三种,且色泽远不及锦鲤光鲜亮丽,导致锦鲫价格在观赏鱼市场中持续低迷(图四)。
锦鲫一般体型纤长、没有胡须,嘴巴朝上,尾巴大而美丽,而锦鲤体型健硕、具有胡须、嘴巴向下,具有王者之气,成年锦鲤身长可达一米以上,而最大的锦鲫仅为三四十公分左右。
除了漫长的繁育历史及自带强大的色素基因库,锦鲤身上变幻莫测的斑纹走向也是评价锦鲤品质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随着引种观念的慢慢地增加及各地经济文化日渐交融,在当今的国际锦鲤市场上锦鲤的颜色已大同小异,且即便有新的颜色锦鲤品种培育成功,规模化养殖也会让其很快在市场泛滥成灾,沦于平庸。
相比之下,锦鲤的斑纹形态则由于全靠个体随机形成,成为评价锦鲤品质的决定因素。
锦鲤的斑纹就像人类的胎记,是早在个体的胚胎发育时期,有色素的表皮细胞增殖形成的颜色状版块。
在锦鲤发育早期,带有不同颜素的细胞同步分裂、彼此挤压,最终以相互嵌合的形式共存,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斑块或纹路。
与胎记一样,虽然这些斑块或纹路的颜色是基因和品种决定的,但它们的大小、走势及形态结构却绝非人为控制的。
而除了纯色锦鲤外,每个多色锦鲤的斑纹都是独特的,恰好充分满足了人们通过你自己的审美、偏好挑选有“眼缘”的锦鲤的要求。
在共有审美观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双重作用下,业内已形成了一套根据锦鲤斑纹进行分类、命名,并加以规范的全新标准,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红白:白底上有红色斑纹的锦鲤。是锦鲤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与大正三色和昭和三色一起被称为“御三家”。
大正三色:在红白的基础上多了一种墨色的锦鲤,因是在日本大正年间培育出的品种,故称为大正三色。
昭和三色:在日本昭和年间培育出的含有红、黑、白三种颜色的锦鲤,与大正三色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昭和头部仅有黑斑,大正头部仅有红斑。
写:以黑色为基底,身负大片斑块的锦鲤,根据颜色不同可称为白写、黄写和绯写;
别甲:黑域明显少于其他颜色,变为旁色黑色斑的锦鲤,根据颜色不同可称为赤别甲、白别甲和黄别甲;
秋翠:背部有一条紧密排列的鳞片,另外的地方没有鳞片的锦鲤,根据颜色不同可称为黄秋翠、珍珠秋翠和花秋翠(黑鳞蓝背)、绯秋翠(黑鳞红背);
衣鲤:一个区域同时有两种颜色覆盖的锦鲤,根据颜色不同可称为蓝衣、葡萄衣、衣丹顶和墨衣;
丹顶:全身雪白,只有头顶有圆形红斑,是各种简约派、色彩强迫症、完美主义人士梦寐以求的完美锦鲤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常人对照这些品种选拔标准,去观赏鱼市场“照瓢找葫芦”,特别难找到对应的锦鲤。
这是因为在普通观赏鱼市场流通的锦鲤绝大多数都是渔场优选后淘汰的颜色混杂的残次品,在业界被俗称为“土炮”,与宠物市场贩卖的缺乏品种证书的“后院猫狗”性质类似。
而极少数品貌俱佳的锦鲤一般只在专门的锦鲤展销会才得以一见,其血统出处都有处可寻。
对渔场而言,获得一尾高质量的名贵锦鲤常常需要做数次的杂交,并对杂交产生的成千上万尾后代进行逐一筛选、鉴定。
很多时候,锦鲤体型、色质和花纹等性状都是一群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通过简单的单基因杂交或转基因就能达到目的。因此想要获得同时兼具数个理想性状的锦鲤,需要反复的杂交筛选,期间会产生大量性状分离、退化和纹路走向劣质的半成品,期间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繁殖者所承担的风险自然不可与“土炮”同日而语。
再者,有些性状在基因水平上就是难以调和的,如秋翠锦鲤普遍身体较其它品种更加瘦长,秋翠纹样和丰腴体态这两种性状就很难兼而得之。
加上目前绝大多数控制外在性状的基因尚不清楚,很多时候繁殖者只能凭经验摸索。
锦鲤市场因此而形成了“土炮”常有,名贵锦鲤千金难求的局面。单尾锦鲤的价格可根据品种、颜色以及花纹的不同从几块钱到几万元不等,并时不时产生新闻媒体报道的“天价锦鲤”。
这些天价锦鲤的评判依据主要是斑纹的大小及走势,简单而言,越少见、越稀有、越规整(如左右对称、每条斑纹间距相似等)的锦鲤越为名贵。
由于这些纹路的形成完全是随机的,繁殖者常常要最大限度的扩大繁殖系数,才能筛选到零星符合评判标准的优质锦鲤。
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名贵的锦鲤为一尾出生自1976年的名为“娄兰”的红白锦鲤,在当时的价值就高达2000万元,娄兰纯白如雪的皮肤和深宝石红的丹顶及斑块至今仍未能被任何锦鲤所超越(图十二)。
讽刺的是,虽然拥有上天赐予的美颜,在九十年代末,时值壮年的娄兰却因粗暴的人工取卵死于人类的贪婪和自私。
图十二:一代名鲤“娄兰”。娄兰曾在全日本锦鲤大赛第22(左)和第24届(右)中轻松的获得全日本总合优胜。(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优质的锦鲤在市场上极为难得,个个都是“万里挑一”的产物,是名副其实的幸运的化身。
然而,目前一些不良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有时会将一些成色不佳的斑纹鳞片人工拔除,或植皮的方法人为加上色斑。这些人工改造的斑纹不仅破坏了行业规则,更是亵渎了自古渔业者们对于锦鲤自然之美百年如一日的追求。
此外,这些人工添加的色斑在一段时间后还会恢复成原样,只是在交易时达到欺骗买家的目的。不仅如此,手术过程还会给锦鲤带来非常大痛苦,也对爱好锦鲤的买家造成二次伤害,其做法应予坚决。
可见,一只真正锦鲤的蜕变综合了家族基因、锦鲤自己的努力和人类后天的精心培育等多方面因素,来之不易。
不过,纵使这“幸运的化身”再难得,我们也不应舍本逐末,破坏动物繁衍生息的基本规律。只有当我们的期望不再为带来锦鲤灾难,才能得到幸运之神真正的眷顾吧!